English

给编辑上课

2001-02-06 来源:生活时报 ■涓之 我有话说

这是前不久上海作家陈村一篇文章的题目,他是大作家,自然可以给编辑上课。我只不过是个普通作者,不敢对编辑妄加评论,不过我有过与陈村类似的感受,因此借用一下这个题目。

前些天,我意外地收到某报社汇来的60元稿费,觉得有些蹊跷,查阅了投稿记录,最近并未向该报投过稿。于是打电话到总编室。查到了这篇文章的题目,真让人有些哭笑不得。原来这篇文章一个月前已在该报发表过了,而且是从标题到内容只字不差。稿子是我早些时候投给A编辑的,不久A编辑调走了,通知我稿子转给了新任编辑B。过些时我打电话给B,回答从未见过此稿,让我再寄一份。我把稿子寄去后很快见报了,谁知后来这位B编辑找到了A编辑转给他的那篇稿子,就又发了一遍。据说稿子最终能见诸报端,还要经过编辑部主任和分管版面的主编双重把关,看来我碰到了马虎的编辑部主任和马虎的主编,几个人都马虎到了一起,才发生了这样的事。

“一稿两投”是编辑较为头疼的问题,我每次投稿时总附上一句:此稿如能用,烦请打个电话。这里的用意很明显,避免一稿两投,我以为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。多数编辑是会打来电话的,但也有懒编辑,这就怨不得作者一稿两投了。有一次,我寄给某报副刊的稿件,4年后才见报,这期间我没有得到编辑的任何说明,这真应了白居易《琵琶行》中的那句话:“千呼万唤始出来,犹抱琵琶半遮面。”还有一种情况较难处理,就是那种可用可不用,要暂时放一放的稿子,其实只要向作者讲清楚,会得到作者理解的。我曾有过几次一稿多投,不管怎样托词总是不对的,还是低头认错为好,省得自己不安,读者耻笑。

文章中出现的差错也不少,我的名字出现了数次错误,“戎”字变成了“戒”、“戌”、“戍”等,最麻烦的是去邮局取稿费,好说歹说也不行,只好回单位开介绍信。老实说,如果编辑缺乏敬业精神,又怎能耐得住寂寞,去一字一句细读原稿,核对引文,在有疑问时还要遍查辞书,或向专家请教呢?这使人想起鲁迅在《三闲集》中说的:“我在过去……费去的力气实在也并不少,即使校对别人的译著,也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下去,绝不肯随便放过,敷衍作者和读者的。”

有一段时间,我为四川某报写体育评论。一次报社的一位女编辑打来电话,要我写篇四川全兴队在京比赛的现场报道,并一再嘱咐写好后连夜传真过去,否则报纸要开天窗了。我是边看球边写,赛后又费很大劲才采访到双方主教练,个中滋味就不说了。熬了大半夜总算写好了,赶紧打的去电报大楼发传真,一连拨了几次电话都没人接,营业员告诉我对方的传真机没有拨到自动接收的位置上。第二天刚进办公室,女编辑的电话就追来了,我说明了原因,她才想起昨天下班后,找不到人把传真机拨到自动位置上。于是她让我把稿子现在传过去,可不知道自动键是哪一个,我告诉她是“AUTO”键,并把4个字母逐个读给她。看来这位编辑是不懂英文的,否则举手之劳何须麻烦别人。现在评职称都要加试英语了,希望这位编辑能补上这一课,不然真的要误事了。

应当重申一点,我遇到的编辑多数都是称职的,都能为人师表,和他们相处得很好,一段时间不见面,还真有些想念他们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